中国育儿网:51黑料吃瓜网-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免费-梅花奖在上海|秦海璐:演了15年《四世同堂》,想演一辈子
在5月18日晚上的上音歌剧院,迎来一场尤为特殊的演出。作为梅花奖的终评演出,秦海璐以《四世同堂》中“大赤包”这个角色,角逐这一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。
秦海璐年少成名,22岁就已经斩获“影后”,这些年在影视行业也获得很多荣誉。但她的表演生涯却是起始于舞台。她最早学习京剧,是一名刀马旦,之后考入中戏表演系,毕业后又进入了国家话剧院。这些年,虽然影视作品不断,但秦海璐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演出舞台剧。她主演了田沁鑫导演的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、《青蛇》,都引起巨大反响。而创排于2010年的话剧《四世同堂》,则是两人合作的又一部作品,也是迄今演出时间最久的一部话剧作品。
在梅花奖演出前的媒体见面会上,谈起相伴15年的《四世同堂》,秦海璐真挚而动情,她回忆起15年演出的点滴,并说道,“我希望到我演不动大赤包的那一天,我也可以演李四奶奶,我可以一直生活在《四世同堂》的小羊圈胡同里,我希望把它演成一个我一辈子都可以演的戏。”

秦海璐在梅花奖媒体见面会上
为了此次梅花奖演出,国家话剧院也是倾尽全力。15年间,剧组的演员一直在更替, 但这一次,很多台前幕后的“老人”都回到了剧组。秦海璐说,这次因为梅花奖,我们剧院把十几个已经退了休的,之前我们合作得非常好的老艺术家又请回来,加入这次的演出。
“我们现在台上年龄最大的是李文玲老师,82岁的演员,她也是演了15年的李四奶奶了。包括我们的服装姐姐都是退休了的,重新回来给我抢妆,我们的音效、录音、舞监、灯光他们都回来,我昨天在后台看到他们,那个感受没办法用语言表达,每见到一个老师就特别想哭。我们剧院真的是举全院之力,想把这个事做到最好。”
15年的变和不变
《四世同堂》是国家话剧院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长篇小说的一部作品。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、导演田沁鑫执导,当年集结了秦海璐、辛柏青、朱媛媛、黄磊、段奕宏、孙红雷、邢佳栋等国家话剧院中坚一代演员阵容,加之雷恪生等老艺术家的加入,“以国话四代同堂的演员演绎《四世同堂》”,也成为这部剧问世之初的一大初衷。
这部戏创作至今15年,演出了400多场,横跨了40多个城市,但始终一票难求。15年间演员不断更替,但秦海璐却一直在演“大赤包”这个角色,至今,光剧中冠晓荷这个角色,她就已经合作了5个演员。
秦海璐印象中,这个戏是她入院以来参演人数最多的戏,“我们这个团队光演员就30多个,加上舞美队、音响队大概可能七八十个人。每一年演出的时候,都可以看到新的面孔,因为每一年都有同事退休了,那个心情很难过。但你又要和新的同事建立在这个戏上的合作关系。把一代人换下去又补上来,继续凝聚在一起,让大家仍然保持在国话出品的《四世同堂》的水准上,这个也是导演和我们剧组这么多年来的坚持。”

秦海璐和田沁鑫
虽然15年剧组同事不断变化,但有一件事情在秦海璐眼中始终没有变过,“每一场演出之前,大家都会聚集到一起,手搭手说,‘中国式国家话剧院《四世同堂》’,大家一起加油。”
说起这些,秦海璐有些动情,说起未来期许,她说,“我希望我们剧院能够有更多的人进入到我们剧组,能够有更新鲜的血液,把《四世同堂》一直演下去。虽然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些人的老去,但是我们也会迎来新的人加入。我希望中国国家话剧院的《四世同堂》,能够一直保持着中国国家话剧院四代同堂的样貌。”
争取来的“大赤包”
《四世同堂》创排伊始,导演田沁鑫原本想让秦海璐演剧中的韵梅,“因为我老觉得她身上有贤良淑德的一面,想展示给观众看看。”
虽然现场承认自己确实“贤良淑德”,但当年的秦海璐还是小小争取了一下大赤包。田沁鑫回忆,那一年在香港演完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,两人一起吃着夜宵排挡,说起了《四世同堂》的韵梅,秦海璐却说,“我可以演大赤包吗?”
田沁鑫说,“我当时的表情是咬着嘴唇,特别卡通,有点惊到了。这真的可以吗? 大赤包可是一个50多岁非常霸道的老太太,一个狠角色。当时觉得,这个和秦海璐的形象有点远。但我最震惊的不是这个,而是她这种对于演技的追求,可以不要形象,这种演员的本质和率真、对艺术的追求震动了我。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说,那咱就试试吧。”

《四世同堂》海报
回忆最初在排练场的日子,田沁鑫说,“海璐来演的时候,她主动穿了一个胖袄,把自己搞得很胖,腿上绑着沙袋,因为五十多岁的胖人身体会坠一些,海璐自己自发绑着沙袋,在排练场里每天都走来走去,找人物身体的垂感。“
而对于最终的呈现,田沁鑫评价秦海璐,“真的是演技卓越,我没想到这么好,而且爆发力非常强,她的勤奋刻苦和演技追求,我都是挺钦佩的,所以这个角色她演出的时候,真的是惊艳观众。我另外一个钦佩,就是她15年演下来,这个角色我觉得越来越炉火纯青,已然向着表演艺术家的道路,一路走下去。”

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、导演田沁鑫讲述了她和秦海璐的创作往事
而对于《四世同堂》,秦海璐则有自己的理解:“老舍的这部小说有礼义廉耻、仁义道德,这些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,他放到了小羊圈胡同里面,把大家感觉高不可攀的东西放在地上,看看如何画形画像画生,这个东西是《四世同堂》的精髓。“
她说起这个剧很大的难点,是导演要求所有人要在舞台上生活起来,展现各种各样北京人的生活风貌。但这么多人要还原北京人说话的腔调,而且要自如,其实很难。
“背词其实很好背,但是要让大家能够明白你说了什么,是很难的。尤其在话剧舞台上来讲,我们说的不是内容,是意思。演员能不能看到台词写的那个意思,并且能把台词讲得让观众明白,这个对于我们来讲就更难了。有时候一段台词已经说了几百遍了,但不代表几百遍就真的能够演到一段台词的精髓。可能是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才能真正揣摩出来说那段台词的腔调韵味。”
秦海璐坦言,经历了15年的演出,她每一年的演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,“20岁看老舍先生的作品看不太懂,30岁的时候看好像摸着一点边,到我40岁之后再演,感觉我的每一段台词的断句、重音都有改变,包括气口长短都是不一样的。这个可能是年龄带给我的,这15年来演下来的大赤包的感受。”

秦海璐扮演的大赤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