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创投网:吃瓜 黑料网-155fun吃瓜黑料不打烊-央行: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受多重因素影响,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
5月9日,央行发布《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。以下为报告中的专栏文章《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及物价变动》全文:
物价与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,是各国宏观调控关注的重要变量。物价水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根本上由供求关系决定。近年来,我国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,主要价格指标低位运行,物价受关注度进一步上升。
从需求端看,有效需求持续恢复,但仍面临一些约束。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提振内需,围绕促消费出台了不少政策,效果逐步显现。去年四季度以来消费投资增速加快,国内有效需求稳步回升。拉长周期看,当前总需求依然偏弱。一是全球增长动能放缓。近年来地缘冲突频发,全球化遭遇逆风,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,外需增长压力持续存在。二是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。随着我国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,新动能不断涌现,传统增长动能逐步收缩,新动能增长填补传统动能调整的需求缺口也还需要一个过程。三是居民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。居民消费受意愿、能力等因素综合影响,恢复还有个过程。去年四季度以来,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总体回升。
从供给端看,部分行业领域存在过度竞争。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驱动,这在短缺经济环境下发挥了积极作用,投资和项目在当期是需求,能带动一定消费,但投资最终会转化为产能和供给,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,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矛盾。一是部分传统行业和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市场前景,短期内又难以市场化出清,存在低效和无效的供给。二是经济转型过程中,部分新兴行业集中投入、大规模扩产,出现同质化竞争。三是房地产领域库存去化周期仍然较长。从深层次看,当前局部领域供过于求也反映出市场机制存在一定失灵。传统发展模式下规模情结较为明显,部分企业面对稀缺的市场资源,主要依赖于拼规模、抢份额,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、服务质量、市场细分等多元化市场竞争策略还有待拓展运用。
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也受多重因素影响。除了短期供求关系外,长期全球化进程、人口变化、经济结构、体制机制等因素也会影响物价水平,物价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很难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简单地线性外推。从国际看,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,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了量化宽松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,但当时也经受着“低通胀”的困扰,物价走势持续低于央行通胀目标。从国内看,近年来,我国金融总量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,202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、广义货币M2、人民币贷款的同比增速保持在7%-8%之间,超过名义经济增速的幅度处于历史高位,但物价回升速度明显低于金融总量增速。从实际情况看,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。如果需求相对于产出上升,货币扩张对物价会显现上拉影响。增加货币供给,在侧重增加投资、保障供给的发展模式下,反而会带来产能和供给持续扩张,加大供过于求的失衡程度,实际上物价也难以回升。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,畅通供需循环,打通实体经济堵点。
面对长期和短期、内部和外部、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,要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,通过财政、货币、产业、就业、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,增强政策合力,促进经济供需平衡、物价合理回升。价格调控思路上,也要从以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,从支持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,从防垄断转向防无序竞争。下一步,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统一部署,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保持流动性充裕,使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、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,强化利率政策执行,疏通货币政策传导,为支持物价合理回升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